数十件以菌菇为原型的软雕塑作品集体亮相,用柔软的材质、放大的形态构建出一个关于生命共生、个性坚守与自然循环的艺术世界。这场展览不仅是创作者对“与共”理念的集中表达,更以独特的艺术视角回应了当下人类社会对共生关系的深层思考,为喧嚣时代注入了沉静的哲学力量。
“雨来看电影,云听过雷声”,正如览序言所传递的诗意,策展人陈瑜(NY art studio)认为:选择一株能共鸣的菌菇,实则是与内在自我开启对话。而这对话的起点,源于对自然共生本质的深刻洞察。在吴文芳的创作里,菌菇既不是动物也不是植物,而是一种与万物共生的神秘存在和能量。它们以菌丝缠绕万物,在衰朽与新生间建立桥梁,将枯枝落叶分解为土壤的养分,在沉默中络入万象之间,完成天地间无言的循环,诠释着“与共”的原始智慧。投入到艺术品中,吴棉布、丝绒、羊皮,艺术家以自然缝纫的手法,用更具冲击的体量感,更天然的肌理材质,聚焦呈现菌菇和万物共生的默契,让观者在都市里获得宁静和治愈。
策展人陈瑜(NY art studio)表示:视野从大千世界的循环,收回到拾院檐下廊前的角落,共生便从自然法则,悄然转化为可被感知的生命姿态。菌蕈不显于外,而菌丝网络却在地下悄然蔓延、连接万物,它不遵循建筑的线性逻辑,不衫不履地闯入规整的四合院,以自在形态解构古典空间,现出天真未凿、摆脱拘束的生命状态 —— 不执着于独存,而在共生中丰盈。
艺术家吴文芳将蘑菇视作看待世界的视角:“它是自然界中最不起眼、最不被注视的生命之一,像极了每个老实腼腆、默默无闻的普通人,生长在狭小、不被阳光照射的角落里,以独特方式汲取养分,一点点努力向上生长,在壮大中与自然建立宇宙性联系,获得更多生命力。”
策展人郭文萱表示,四合院的在地性,让艺术家的菌菇作品更富生机,空间与艺术的共生场域营造出超现实趣味:巨大的菌菇仿佛从墙面、房梁、树坑中自然生长而出,在深秋时节展现出独立而磅礴的质感。入口处高达 2米多的巨型菌菇尤为引人注目,采用皮革、丝线与再生布料等多元材质,通过经纬交织的编织手法再现菌丝网络的复杂结构。深入拾院展厅,数十件小型菌菇雕塑以独特的材质组合与色彩搭配呈现,通过根系相互连接形成依存菌群。
此次展览以轻松直观的方式让观者与菌菇装置对话,抛弃抽象观念,让每个人在对视与拥抱作品的过程中,完成自我认知与内观探索。艺术家对材料与缝纫的高超技巧,让作品还原度与准确度极高,为艺术价值的延展与升值奠定了坚实基础。
在开幕式上,吴文芳希望每个踏入拾院空间的观者:放慢脚步,用心感受每一株蘑菇的生命姿态并询问自己:为何是这一株吸引了我?它映射了我内心的何种状态?这个过程没有标准答案,无关审美高下,当你驻足作品前感受到莫名吸引时,便是与 “最本来的自己” 一次短暂的相认。
吴文芳的过往创作,在对自然的深刻洞悉上,找到自己独特的符号,以菌菇,见世界。作品《无题》用棉胚布加茶叶重组肌理,以面料“残败边”隐喻对不完美的接纳。《母体蜘蛛》借提花棉布与铁丝,展现 “脆弱却反脆弱” 的生命共生。为拾院留驻的作品《根》,则表达了菌生万物的梳理与羁绊。
此次展览得到巴奴毛肚火锅的大力支持,正是源于双方对自然理念的共鸣,巴奴的干菌食材也通过现场展陈,带来天然气息。创立于 2001 年的巴奴,专注毛肚火锅 24 年,坚守“服务不是特色,毛肚和菌汤才是”的理念,其招牌野山菌汤选用云南山野菌子,经人工捡拾后在门店现熬,24年风味不变,既传递着“一期一会”的自然智慧,也带来从心到身的双重慰藉,以讲究态度诠释与自然的共生之道。如今巴奴已覆盖 40 余城、拥有近 160多家直营店。
据悉,“与共”主题展将在拾院持续至11月29日,观众既能现场触摸巴奴野山菌汤的食材,又能欣赏吴文芳的菌菇艺术作品,在味觉与视觉的双重体验中,回应万物间彼此映照的光芒。引导人们在喧嚣世界中,重新寻回安静共生、充盈内在的能力,学会与环境、与自然、与他人,更与真实的自己温柔共生。